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2%,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本期关注气象预警如何更精准。
在今年“七下八上”的关键期里,主要特点是“早高风”。雨季进程时间早,气温格外高,强对流天气显著。接下来的气象服务在整个汛期中的预判和风险如何?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表示,今年雨带北移进程比往年提前了13天,北方暴雨频繁发生,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防汛压力大。南方降水偏少,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伏旱风险。降雨分布点强面弱增加了防洪排涝难度,也给预报系统带来挑战。
前少后多的特征容易引发旱涝急转。例如,广西中南部前期降水较好,干旱持续发展,导致旱涝急转明显,严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方暴雨频繁加重,副高北抬使台风趋于活跃,南方受台风暴雨影响较大。南北并重的局面使得防汛压力增大。
关于整个汛期降雨强度,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8月份全国降水整体呈现中间少、两边多的分布形势。华北及东北南部、广东、海南、福建南部降水偏多两到五成,而重庆、湖南、湖北等地降水偏少两到五成。需重点防范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北方地区近年来多次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如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2023年京津冀暴雨等,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华北及东北南部。
全国气象康养地图基于过去三十年2400个县域气象数据综合分析绘制而成。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回应公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通过科学分析和量化数据,为公众提供直观的气象康养资源信息,让大家了解哪些气候条件对健康有利。
一个地方的康养资源好坏评价标准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紫外线和空气质量等多个因素。避暑并不只是气温低就好,还需考虑气候舒适度,即综合考量气温、湿度、风速、紫外线和空气质量等因素。这个地图旨在将抽象的气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量化表达,为公众提供避暑或避寒的出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