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与美国阅兵式有何不同?
感觉这次“9·3阅兵”聚焦一个字,就是“新”。
一、关于这次9·3阅兵新生武器的期待
1.空中梯队:尖端战机+预警体系
▲歼-35隐身舰载机:80年前飞机不够还得飞两遍,这次对标美军F-35C的歼-35隐身舰载机都要开秀了,而且弹舱能多塞俩 “板砖”(PL-15 导弹),航程比美军那款多 500 公里 —— F-35C 够到第一岛链时,咱这已经在它航母上空 “打卡” 了。
▲空警-600舰载预警机:新一代预警平台,航母的 “5G 千里眼”,性能应该会比美军 E-2C 那台 “老年机” 强,海军战场感知和指挥能力必备。
▲运-20B“大酒桶”运输机:换装国产发动机“心脏”,属于战场上的远程顺丰投送机。
▲直-20武装突击型:美军“黑鹰”的远方表弟,通用直升机武装变身版,用来应对复杂战场环境。
▲攻击无人机:包括隐身式、察打一体型号,像“攻击-11”升级版等,俄乌已经奠定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的地位了,后面要看无人智能化作战的方向。
2.地面装备:新质战力+战略威慑
▲高超音速导弹:类似东风-27这种新型号能否亮相,超过10马赫的速度,能有效突破现有的反导体系,伊以冲突也再次证明导弹的重要性。对比美军AGM-183A,技术上应该会更成熟。
▲防空反导系统:期待一下超越红旗-19的型号,远程拦截+反高超双修,对标的是萨德系统(THAAD)。
▲无人作战平台:水下潜航器、机器狗方队等,也是属于新型化作战,可以强化网电攻防战和城市作战能力。
▲战略打击威慑:老传统的东风快递,期待下东风-41A改进型洲际导弹,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升级后,可以实现覆盖全球的核威慑。
3.新域作战力量
▲“三非”作战装备:无人+智能+网电,智能作战平台、无人集群控制技术、电子战设备、网络攻防系统等未来战争形态,期待成体系的展示。
▲水下作战装备:反潜控场和海域控制能力所需的,如新型潜航器、水下无人机。
二、中美阅兵差异对比
对比维度 |
中国九三阅兵特点 |
美国阅兵特点(总统就职) |
展示理念 |
以群队联合编组为核心,突出信息主导与联合作战 |
强调单兵仪容规范与历史传承,如骑兵方队、二战老兵车队 |
装备重心 |
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智能装备等新型作战力量占比高 |
M1坦克、F-22/F-35等传统主战装备为主,新型战略武器展示少 |
技术方向 |
全部国产现役装备,聚焦“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
部分装备集成盟友技术,如爱国者导弹系统 |
创新性 |
无人机蜂群、高超音速武器等前沿技术实战化领先 |
侧重现有装备渐进式改进,如B-21轰炸机升级 |
战略威慑 |
东风-41等洲际导弹公开受阅,透明化核威慑 |
核力量极少展示,采取隐蔽威慑策略,如民兵III导弹未参与 |
三、军事战略导向的差异化
1.中国:新质战力驱动“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
技术焦点:首次成体系展示高超音速武器(如东风-17)、反舰弹道导弹(鹰击-21)等新域作战力量,体现的是对西太战略通道的威慑能力。
作战革新:通过“防空反导+信息支援”模块化编组,实现全域联合作战效能,直击美军“分布式作战”的协同短板。
自主内核:参阅装备100%国产现役,技术方向集中于突破“卡脖子”领域(如高超声速动力、智能集群算法),争夺在“新域新质”作战方向的高点。
2.美国:传统武力投射与政治象征主导
展示逻辑:以主战装备静态陈列(如M1坦克、F-35战机)凸显海空投送传统优势,新型战略武器曝光率低,反映其全球干预依赖既有平台而非技术颠覆。
政治叙事:借陆军成立250周年+特朗普生日强化“强人领袖”形象,通过邀请盟友方队(如德军豹2坦克)渲染联盟凝聚力,弱化本土防御需求。
技术保守性:虽然展示了像高超音速导弹“暗鹰”,但装备迭代以改进现有系统为主(如B-21轰炸机),技术整合比较依赖盟友链(如爱国者导弹系统),创新节奏滞后于实战需求(至少在阅兵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