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85元/年”,当这个数字和“学费”挂钩,上海兴伟学院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7月1日,有考生报考志愿时发现这个天价数字,疑惑这所学校到底有何不同。两天后,学校招生办的回应更让争议升级:这笔钱不仅不够,四年下来每个学生还得补贴10万,要是赶上英语专业的海上游学项目,学校得再贴20多万。
这所学校的“贵”,确实有具体的支撑。英语专业学生要在海上漂一百多天,停靠十多个国家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业,全程浸泡在纯英语环境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大二就要组队运营真实公司,还能在国内、欧洲乃至全球任选一地完成三次研学。小班制教学,1:7.8的师生比,一百多人的在校生规模,让每个学生能分到的资源显得格外集中。
但网友的质疑像潮水一样涌来。“不盈利?股东不分红,挂职拿高薪总行吧?”“亲戚挂个职领工资,出国旅游记学校账上,谁能查?”“付得起15万学费的家庭,需要这种‘慈善’吗?”更有人直接调侃,“关门对老板、家长、国家都好”。这些话戳中了大众的痛点:当教育和高额费用绑定,信任的基石很容易松动。
其实争议的核心,不在于“贵”本身,而在于“贵得值不值”和“贵得透不透”。学校说的海上游学、公司运营、全球研学,确实是传统课堂给不了的体验。100多天在海上练英语,10多个人真刀真枪开公司,这些实践背后的成本显而易见——船票、海外住宿、公司运营资金、导师全程跟进费用,每一项都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