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6日下午,俄罗斯与乌克兰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谈判。此次会谈一波三折,原计划15日开始的会谈未能如期举行。
俄乌双方围绕谈判问题进行了复杂的舆论博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副所长陈宇表示,这种博弈从4月份开始就进入了节奏。特朗普威胁退出谈判并表达了对双方的失望情绪后,各方开始更加积极地进行博弈。俄罗斯进行了两次较短时间的停火,但乌克兰认为停火时间太短,没有诚意,要求为期30天的停火。俄罗斯则指责乌克兰不应只讨论停火问题,而应讨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建议进行无条件的谈判。乌方提出要谈判可以,但必须由普京和泽连斯基直接对话。在美国的压力下,乌克兰最终同意与俄罗斯进行谈判,但双方又在谈判阵容上展开新一轮博弈。
这种博弈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双方都在争夺谁是代表和平的一方,因为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将带来支持;二是双方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谈判取得成果困难重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指出,尽管乌克兰是冲突的当事方,但主导权并不在其手中,主要受到美西方的影响。北约东扩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导致冲突爆发。拜登政府通过军事援助支持乌克兰消耗俄罗斯资源,特朗普上台后则要求乌克兰给予美国足够的回报。乌克兰实际上受制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指挥棒,谈判能否进行以及内容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的意愿。
王朔还提到,特朗普急于解决乌克兰问题,希望尽快抽身以应对国内问题。他认为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采取了激进的关税战。然而,地区冲突并非简单命令就能解决,特朗普对此非常着急。
欧洲对俄乌冲突的心态复杂。一方面,欧洲担心俄罗斯在冲突中占据优势会对自身形成威胁,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乌克兰过度刺激俄罗斯,把自己卷入军事冲突。此外,欧洲对美国的态度也矛盾,既希望美国继续作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又担心特朗普的不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