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三登央视对话讨论助农。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践行社会责任中的力量,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捐赠多少资金,而在于能否以市场逻辑激活内生动力,让农民从“抱着金饭碗要饭”变为“掌握点石成金的手”。
2025年4月13日晚,央视镜头前的钟睒睒站在云南高山的茶园田间,多次向主持人陈伟鸿感叹:“这里的农民,是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第一次访谈中,钟睒睒就已经提前透露了下一个目标:改造中国茶产业,提高农民收益。几个月后,这个目标有了可见的成果。
不到一年时间里,钟睒睒三次登上央视。每次讲的内容似乎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通的关键词——“农业”。钟睒睒为何如此聚焦农业?到底是什么让他决定让农夫山泉扎根云南?
在央视的访谈中,钟睒睒像一位普通的茶农,对制茶过程如数家珍。他认为,云南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但由于未实现足够的产业化,这些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他为农夫山泉设定的下一个目标是改造云南的广袤茶园。改造思路是通过工业化提升茶叶品质和市场价值,向上卷市场,向下管理质量。
钟睒睒提到,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解决传统农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市场脱节等问题。农夫山泉在云南不仅提升和扩大茶叶收购,还捐赠初制加工厂,通过供应链逆向整合,突破茶产业的分散化困境,并以溢价收购激发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往上卷”战略本质上是以工业化重塑农业基因,以市场化激活资源价值,重构产业话语权。这不仅是短期的经济援助,更是长期性的“授人以渔”,证明了中国农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跳出低价竞争的困境,走向高附加值、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