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且引发诸多思考的观点,挑战了我们对宇宙的固有认知。基于量子物理原理,霍金大胆预测,尽管从理论上看,任何物体都无法逃离黑洞的事件视界,但这些宇宙中的“巨兽”却能够发射粒子。霍金的这一观点,如同在科学界平静湖面投下了一枚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一场持续超过50年的激烈辩论。
霍金的理论与物理学领域的两个基本原则产生了深刻的冲突: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解释了重力是时空弯曲的一种表现。根据这一理论,黑洞是将巨大的质量压缩到单一点,导致其引力之强,连光都无法逃脱。然而,霍金通过量子力学的视角,指出或许并非所有物质都会被黑洞无情地吞噬。量子力学的奇特现象表明,粒子对会在时空中不断产生并消灭,霍金认为,这种平衡在黑洞事件视界附近可能会被打破,允许粒子逃逸形成所谓的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的概念设想了一个可能的黑洞蒸发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粒子被黑洞喷射,黑洞将逐渐失去质量,并最终在极漫长的时间内消失。尽管这一理论非常引人入胜,但现实中却极难找到相关的实验证据。科学家们推测,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完整蒸发所需的时间可能高达10的67次方年,远超宇宙的现存年龄。此外,现今尚未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霍金辐射的存在,关于这一现象的探讨仍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许多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寻找证据,包括在实验室环境中构建微型黑洞。微型黑洞由于其较小的质量,理论上应能更快地蒸发,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好的观察机会。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海诺·法尔克参与了2019年捕获的首张黑洞图片,他对此表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传统观点认为黑洞中的物质只能被吞噬,无法逃脱,这一看法需要在霍金的研究中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