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吉林省某市发生了一起惨案,一名男子用斧头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岳母以及小舅子。尽管警方全力追捕,但嫌疑人却成功潜逃,从此杳无音信。
27年后,辽宁省辽阳市公安局宏伟分局对历年命案逃犯进行了系统梳理,一张经过“漂白”的黑白照片引起了侦查员的注意。通过比对,发现一名长相相似的男子出现在辽宁省某市的一所学校附近。宏伟分局迅速组织警力前往调查。
侦查员们通过大量走访和调取沿街录像,获得了一条重要线索:该男子乘坐一辆车牌为辽F开头的私家车离开。面对这一情况,侦查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这名嫌疑人是否就是车主?车辆去了哪里?他的住处在哪里?他是不是27年前的那个杀人犯?
利用大数据的支持,侦查员发现该男子与一个手机号码频繁联系。这个号码注册在一个女性名下,但其社交软件上显示的却是一名在边远山区工地工作的男性。结合经验,这种行为符合网络逃犯多使用假身份并在偏远地区活动的特点。随后,侦查员决定实地核查,并最终确认该男子正是27年前的命案逃犯刘某,随即实施了抓捕行动。
被捕后,刘某回忆起自己近30年的逃亡生活,表示那段日子过得非常狼狈,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捕四处藏匿,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表示,被抓获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心中的重担终于得以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