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通俗地说就是心脏突然不跳了。如果10分钟内没有及时抢救,死亡率几乎是100%。
一项新研究发现,心脏骤停呈现昼夜节律,而上午是发作高峰。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释心脏容易在上午“罢工”的原因,并提醒你根据节律规避风险。
受访专家航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芳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喜田
心脏骤停,高发于上午4小时
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近日,一项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团队发表在国际期刊《心脏开放获取期刊》的研究称,心脏骤停的发生具有昼夜节律,在上午8点~11点59分达到峰值;我国西北地区除这一时间外,16点~19点59分也呈高峰。
该研究分析了2018年~2022年间收集的逾500万例心电图数据,最终纳入10210例有效病例进行分析。
研究纳入的人群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包括西北(青海、新疆),东部(江苏、上海)、中部(湖北、江西)、东南(广东、浙江)和西南(重庆、贵州、西藏、云南);以及根据是否高于人均GDP分为的经济发达地区(重庆、广东、湖北、江苏、上海、浙江)与欠发达地区(江西、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
这一变化规律在不同性别、工作日/周末以及经济发达/欠发达地区均表现一致。
但就全国不同地区而言,西北地区的心脏骤停发生的昼夜节律呈“双峰”特征,分别在8:00~11:59(25.1%)与16:00~19:59(29.3%)达峰值;而东部、东南部、西南部与中部地区其发生率均在8:00~11:59达峰值,中部地区在上午时段的发生率最高(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