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档似乎特别强调“家国天下”的主题,从《射雕》、《封神》到《唐人街探案》,都涉及宏大叙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蛟龙行动》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电影显得尤为应景。尽管传统上认为春节档不适合军事类作品,但该片依然率先启动提前点映,这背后或许是对自身主题正统性的自信。
不过,《蛟龙行动》本身并不完美,存在情节过于繁杂、线索过多、文戏偏弱等问题。截至2月2日20时,影片上映五天仅收获2.37亿票房,在春节档中排名末位。尽管如此,它仍在探索中国战争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向,尝试表达国家力量和形象。
战争题材在中国电影史上数量众多,其创作焦点随时代变化而转移。最初,这类电影主要还原历史事件,如《大决战》三部曲、《董存瑞》等。近年来,随着观众对历史细节要求提高,一些新作如《八佰》、《金刚川》等引发了争议。与此同时,当代军旅故事逐渐增多,如《战狼》、《红海行动》等,这些作品展现了现代军人的形象和使命。
《蛟龙行动》则进一步将视角延伸至未来,通过展示先进的军械装备和高科技作战场景,探讨了未来的战争形态。这种设定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震撼,也传达了更高层次的和平与反恐理念。影片中的核潜艇部队首次亮相于中国银幕,展示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